赫鲁晓夫,这位前苏联的领导人,长期以来在中国的印象并不好,甚至被视为“修正主义头子”、“资产阶级代理人”以及“斯大林的掘墓人”。这种评价,至今仍然影响着很多人的思维。其实,这些并非无中生有,赫鲁晓夫的许多行为,确实让人难以为他辩解。
1960年7月16日,赫鲁晓夫作出了一项决定,终止了与中国的《国防新技术协定》。更糟糕的是,他单方面决定召回驻中国的苏联专家,并带走了所有的图纸、计划和资料。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中国建设上的巨大损失,也加剧了当时我国的经济困境。除了撤回专家外,赫鲁晓夫还撕毁了343个专家合同,废除了257个正在进行的科技合作项目,甚至停止了向中国供应急需的建设设备。这一系列举动,无疑让中苏关系迅速恶化。
展开剩余76%然而,赫鲁晓夫不仅做事鲁莽,而且行为粗暴,毫不顾忌自己的大国形象。尤其在中苏关系破裂后的联合国大会上,赫鲁晓夫以极其失控的举止让全场震惊。他不仅大声喊叫,还脱下皮鞋,拿着它敲打桌子,场面混乱不堪。这种失礼的行为,多少让人感到震惊。
那么,赫鲁晓夫为什么会这么做?背后又有什么深层原因呢?
赫鲁晓夫上台后,苏联社会掀起了一场“玉米风潮”。他之所以大力推广玉米,是因为他在1959年访问美国时,看到了美国丰收的玉米田,玉米的产量让他十分震撼。赫鲁晓夫带回了4500吨玉米种子,决心将苏联变成一个玉米王国。虽然苏联的专家们也对这一计划表示支持,并认为玉米种植能够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,但结果并不理想。虽然在苏联部分地区,玉米能够喂饱人和牲畜,但在北部的严寒地区,玉米根本无法生长,种下的玉米种子长期被冻土埋藏。尽管如此,赫鲁晓夫还是坚持推动玉米运动,最终让苏联人民对这一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反感。
这时,赫鲁晓夫依然置身事外,丝毫没有意识到普通民众的痛苦。相反,他自己依然享受着乌克兰的肉饼和他最喜欢的疙瘩汤,完全没有体会到百姓对玉米的厌烦。
在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中,除了玉米运动,他还做出了许多令人震惊的决策。1956年匈牙利发生了叛乱,赫鲁晓夫决定出兵镇压,导致匈牙利军民死伤惨重,事件成为了国际争议的焦点。在联合国上,美国要求召开特别会议讨论此事,苏联代表团一度计划集体退场。但赫鲁晓夫却表示要在会场搅乱一切,并开始大声喊叫,甚至脱掉皮鞋,用鞋子敲打桌子。这一举动让整个会场陷入混乱,甚至主持人也难以控制局面。
赫鲁晓夫的这一行为并非孤立事件。1960年,在联合国大会上,他再次用皮鞋敲打桌子。当菲律宾代表讽刺苏联卫星国缺乏自由时,赫鲁晓夫再次失控,准备用皮鞋表达抗议。虽然因为鞋子太紧,他一时没能顺利脱下,但他很快抓起旁边代表的皮鞋,继续敲打桌子,令人大跌眼镜。
赫鲁晓夫的这些行为,不仅让他在国际场合失去了风度,也让他在苏联国内的支持逐渐动摇。无论是玉米风潮,还是粗暴的外交举止,都表明了他缺乏远见和理智。
赫鲁晓夫的领导风格,成为了许多人批评苏联政治体制和领导人的一个重要标志。他的种种过失,尤其是在外交和经济方面的失误,给苏联带来了长远的负面影响。至今,赫鲁晓夫依旧被许多人视为负面人物,尤其是在中国。
这些历史事件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赫鲁晓夫的性格与决策,而他的行为,也深刻影响了中苏两国以及国际政治的走向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合肥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