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书同文、车同轨”,这六个字看似简单,却概括了秦始皇的一项伟大成就。正是因为这一点,他才被誉为千古一帝,历史上也为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试想,如果没有秦始皇,我们今天的生活会是怎样呢?看看遥远的欧洲,也许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。
然而,欧洲文化未能统一,并不是因为缺乏像秦始皇这样的领袖。实际上,造成欧洲分裂的,正是两个重要的“搅屎棍”角色。
展开剩余83%像我们中国一样,欧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,文明与野蛮的界限在其中逐渐划定。但中国的特殊之处在于,作为唯一一个没有中断文化传承的古老文明,我们也有许多像秦始皇那样卓越的帝王。正是这些历史因素的积累,使得中华文化凝聚力越来越强,发展至今,成为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宝库。
与此相比,欧洲则没那么幸运。虽然与中国几乎同时发展,但欧洲并没有像中国一样保持文化连贯。就像古代的罗马帝国,虽然也曾统一欧洲,但其统治的持续时间并不长。事实上,历史上“罗马帝国”这个词在欧洲多次出现,代表的并不只有一个帝国。
最初的罗马帝国在395年迎来了它的终结。当时,罗马帝国的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为了避免自己两个儿子之间的争斗,将庞大的帝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分,各自由一个儿子统治。你看,秦始皇在统一中国时力图消除差异,而西方的做法则恰恰相反——主动分裂。
狄奥多西一世的儿子之间并不和睦,他们各自认为自己才是应当继承帝国的唯一继承人,于是东西罗马帝国渐行渐远,最终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。西罗马帝国在5世纪时被日耳曼人灭亡,而东罗马帝国却延续了千年,直到15世纪才走向衰亡。
在这漫长的过程中,东罗马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文化、语言和宗教,与西罗马的继承者逐渐脱离了联系。此时,欧洲的分裂也愈加明显。
虽然狄奥多西一世的决定可以被看作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失误,但真正导致欧洲持续分裂的,正是那两个“搅屎棍”。其中之一便是英国。
英国位于大不列颠岛上,与欧洲大陆隔着英吉利海峡,这使得它天然地与欧洲保持了一定的距离,成为旁观者。当欧洲大陆战火不断时,英国能够安守岛屿,等待时机出手抢夺最大利益。而当欧洲有意联合时,英国却成了最强烈的反对者——因为如果欧洲一旦统一,英国的地位将岌岌可危。
英国成功阻止了两次欧洲的大一统。第一次发生在哈布斯堡王朝时期。这个王朝通过联姻扩张领土,曾一度控制了大半个欧洲。为了打破哈布斯堡的势力,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与荷兰、西班牙等国家联合,成功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力量。
第二次是拿破仑的崛起。拿破仑有着超凡的军事才能,他的铁骑横扫欧洲,几乎让整个欧洲都处于他的统治之下。为了遏制拿破仑的扩张,英国与法国之间展开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战斗,最终将拿破仑打败,欧洲的统一再次被打破。
到了近代,另一股“搅屎棍”力量再度崛起。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欧洲曾出现过统一的希望。虽然各国饱受战火的摧残,但许多国家都意识到,联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走出困境。毕竟,曾经的罗马帝国已经证明了欧洲有统一的基础。
然而,这一希望在英国和美国的干预下再次破灭。英国和美国都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欧洲。英国担心统一后的欧洲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,而美国则害怕一个强大的欧洲会挑战其全球霸权。因此,美国采取了分裂策略,先是将德国分裂成东德和西德,甚至修建了柏林墙。美国还在欧洲各国驻军,挑拨离间,导致欧洲的统一再度搁浅。
直到21世纪,美国通过操纵中东局势,将大量难民推向欧洲,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的内部分裂。如今,欧洲各国依旧面临着移民问题和治理挑战,统一的梦想似乎越来越遥远。
总的来说,欧洲之所以未能实现统一,并非因为没有强力的领袖,而是因为外部力量的不断干扰和内部利益的分裂。欧洲的统一,或许永远无法实现,直到外部干扰力量的消失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合肥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